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网暴悲剧全球上演,面对“按键伤人”,究竟该怎么办?

新闻资讯 网暴,施暴者,格雷格,受害者,卡特,网络,社交媒体,网络暴力,按键,维权 09-10

互联网都不该是法外之地,也不应成为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

染着粉色头发的24岁中国杭州女孩郑灵华,因在社交网络分享生活而深陷网络暴力漩涡,自杀去世。她的离去令人唏嘘,但相似事件层出不穷。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网暴”成为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暴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新型攻击武器”。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着被网暴的经历。这样的“按键伤人”,轻则损害个人名誉、隐私、事业,重则使受害者蒙受心灵创伤,乃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尽管人们深知网暴的危害,但囿于网络施暴者的隐蔽性、网络平台监管不足等原因,这一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被网暴者的维权之路也往往十分艰难。如何定性定责?如何赔偿?如何消解被网暴者内心的伤痛?关于网暴,有太多难题需要去正视和破解。

“网暴噩梦”层出不穷

网暴悲剧在世界各地上演,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目标。

2022年11月,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知名男歌手艾伦·卡特被发现在自家浴缸中溺亡,年仅34岁。随后,卡特的经理人赫尔格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这些年卡特与网络仇恨言论散布者的“噩梦关系”。

与此同时,平台监管和司法层面的困境也给受害者维权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国会山报》报道,美国社交媒体改革倡导者克里斯汀·布赖德16岁的儿子在网上收到近100条负面、骚扰和色情信息后自杀身亡,布赖德起诉社交媒体平台,法院却以1966年美国《通信规范法》的相关内容予以驳回。该法律规定,互联网公司不对第三方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负责。匿名是网络施暴者的主要“保护伞”。图源:GJ

与此同时,平台监管和司法层面的困境也给受害者维权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国会山报》报道,美国社交媒体改革倡导者克里斯汀·布赖德16岁的儿子在网上收到近100条负面、骚扰和色情信息后自杀身亡,布赖德起诉社交媒体平台,法院却以1966年美国《通信规范法》的相关内容予以驳回。该法律规定,互联网公司不对第三方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负责。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都不该是法外之地,也不应成为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这些年,多国也在探索治理网暴的方法。

2022年2月,英国出台一项针对网络暴力的新法规,内容包括发送死亡威胁或其他仇恨言论者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如果没有适当的程序来删除含有恐怖、欺诈、虐待内容的帖子也将面临处罚等。

德国政府为大力打击互联网上的仇恨言论,出台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法案。凡是用户数超过200万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必须删除不当内容,还要向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提供发表仇恨言论的用户IP地址,并统一进行管理和追责。

在中国,为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多家网络平台近日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建良好网络生态。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出台反网暴法。

当然,有效防范和解决网暴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这场“无形的伤害”,整个社会都应该协同发力。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卡特,网络,社交,格雷格,受害者,美国,自己的,施暴者,互联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