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人生一串》总导演:没必要“一窝蜂”似的全去淄博

新闻资讯 淄博,陈英杰,中国新闻周刊,城市,工业,人生一串,流量,食材,锦州,总导演 09-10

“淄博烧烤”的热度居高不下。4月26日,淄博市文旅局再次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称面对“难得的厚爱”,虽然城市已经全力以赴,但服务供给仍无法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五一”期间中心城区的酒店已基本售罄,客流量已超出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行。

在“淄博烧烤”众多的关注者中,纪录片导演陈英杰是特别的一位。

2018年,他带领团队,推出国内首部聚焦烧烤的纪录片《人生一串》,获得巨大关注及广泛好评。《人生一串》拍摄三季,有两季的豆瓣评分都高达8.5分,而将镜头对准“淄博烧烤”的第三季,则斩获了8.9分的豆瓣高分。某种程度上,是《人生一串》首次将“淄博烧烤”带进大众视野,尽管陈英杰本人回避这样的赞誉。

“淄博烧烤”火了,陈英杰为被他拍摄过的从业者“暗爽”。

拍摄烧烤这些年,陈英杰对烧烤这种饮食形式的兴起有深刻的洞察及理解,“淄博烧烤”为什么能火,与淄博作为一座底蕴深厚的工业城市有何关联,“淄博烧烤”在全国的烧烤谱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以下是《中国新闻周刊》与陈英杰的对话。

《人生一串》总导演陈英杰 图/ 侯欣颖 摄

“小草”多了,社会景观才会更丰富

中国新闻周刊:“淄博烧烤”走红后,也有许多人对流量的乍起乍落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造成了单一的互联网景观,与社会的多元化相悖。你怎么看?

陈英杰:警惕社会单一是对的,但棒子不能打在“淄博烧烤”上。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淄博烧烤”如果是一棵小草,这样的小草多了,社会的景观就更丰富多元了,应该感叹的是这样的小草太少了。

中国新闻周刊:也有人认为,烧烤这种饮食形式有一种自由的气质,你怎么看?

陈英杰:“自由”这个词可能稍微有些大,它的面向太多了。《人生一串》第一季是2018年播出的,我们拍摄的时候,社会情绪是激情万丈,而烧烤在那种氛围的映衬下,显得有点儿“loser”,这也是一个词不达意的描述,不是说吃烧烤的人是失败者,而是他不愿意打鸡血,也不愿意较劲,而是稍微豁达,享受人生的状态。

我觉得烧烤这种食物,有这样微妙的气质。它带有一些原始基因在里面,因为人类第一次吃熟食,一定是烧烤,因为没有炊具,只能用火直接烤食物。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西昌,尝试他们的长签火盆烧烤,这种形式就相当原始,提供了一种比较轻松、放松的就餐氛围,能享受美食,精神和灵魂也得到某种放松。而且吃烧烤,一定要把“微社交”的功能放进去,才能使烧烤这种形式和概念完整。吃着烧烤,彼此有一种倾诉感,说话能更交心一点,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按摩方式。没办法概括这种饮食文化有什么内核,因为它很复杂,我们不能磨灭它的复杂性。

中国新闻周刊:“五一”假期快到了,作为如此熟悉烧烤的纪录片导演,你想对大家做什么提示?

陈英杰:如果大家想吃烧烤,那中国有特色烧烤的地方里,有很多都离淄博很近,比如济南、徐州,而且这些城市能吸收、容纳的游客数量会比淄博大得多,食客绝对能在这些地方吃到特别地道、好吃的烧烤,所以没有必要“一窝蜂”似的全去淄博。淄博想长久地维护自己的品牌,可能也不愿意超越自身极限来接待大家。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烧烤,淄博,城市,中国新闻,周刊,锦州,人生,工业城市,新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