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00后”基金项目负责人诞生,他们如何被选中?
文 |孙滔 王兆昱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了一项大胆的突破:资助本科生。
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带队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调研。7月,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学生项目)正式启动,并组织试点高校推荐申请。8月,组织会议评审择优遴选——从调研到评审结果出炉的时间不到3个月。
该试点工程的入选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8所。
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公开了青年学生项目的中标信息。经《中国科学报》多渠道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均有15个本科生项目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批数目为18个。每人受资助金额为10万元。
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会议现场。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推荐+评审”
“资助本科生”是一个创举。按照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的说法,“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少见,或者可以说是没有的”。
据了解,青年学生项目试点实施期间采用“推荐+评审”制,其推荐条件并不算严苛。包括原则上至少已完成前两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优异;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过科研经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甚至连经费使用都实行包干制,无须像其他项目申请那样进行预算编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申请者的自主性。不过在结题时,项目负责人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编制经费决算,需要满足取得成果的需求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这也是机制的创新,评审过程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特点。正如窦贤康反复强调的,不要采取评杰青、优青那样“答辩”的方式,而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看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科学是否有热情,这些都是从事科研必不可少的素质”,以及“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去启发和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试点高校对此非常重视。白寅岐仅在课题组和学校内部就经历了四五次预答辩,导师王杰全程一直在跟。王杰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给了白寅岐很多意见,最终帮助他从所在院校多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现场评审过程在25分钟左右,包括8分钟汇报和17分钟交流。周吉介绍,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现场评审时,评委们并不会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会和申请人一起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并针对具体方案设计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
周吉介绍,这些评委来自各个研究领域,“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交叉思维的碰撞,他们启发我有了更多的创新想法,加深了我对整个领域的认识和思考”。在周吉看来,评委注重的是创新水平,以及“对科研的热情、热爱、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报》采访发现,周吉已经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直博资格,其导师正是缪峰;白寅岐也已获得保研资格,导师正是王杰。他们的青年学生项目研究成果也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成果呈现。
对于青年学生项目如何评估和结题,缪峰对《中国科学报》提出了以下建议:可以举办青年学生论坛,通过公开报告与充分互动的方式进行答辩,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在已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持续滚动资助,激励他们提出和解决更具挑战性的科学或技术问题。
编辑 | 晨阳
排版 | 志海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项目,本科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青年学生,的是,科学,获批,中国,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