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巴以冲突离中国比较远,我们作为第三方应避免被冲突双方的狂热裹挟
新闻资讯
巴以冲突离中国比较远,保持公允、守护道义应是中国人作为第三方总态度。
第一, 中国的舆论不应支持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实施攻击,不应以以色列全民皆兵为说辞,支持哈马斯对以色列音乐会的参加者和一些村民进行无差别杀害。这在终极道义上说不过去。我认为,中国互联网的主流舆论应当与这样的狂热声音划清界限。
第二, 以色列国防军对有200万人口的狭小加沙地带进行野蛮轰炸,并对那片区域断水断电,导致人道主义灾难,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同样不能给与任何支持。以以色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以这种近乎屠城的方式“消灭哈马斯”为说辞,为以色列的野蛮报复做开脱,中国舆论场不应当有这样的拉拉队。我们中的一些人不应被犹太人和美国人联合主导的舆论战俘获,不自觉地成为以色列“无底线报复权利”的宣传员。
第三, 我们应当对领土被占领,生活状况十分悲惨的巴勒斯坦人给予基本同情,对以色列面对的安全困境也给予理解。同时,我们应当清楚这种同情和理解与支持双方采取极端的无差别杀戮是两回事,这中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道义界限。
冲突方或许很难做到冷静,但是我们作为第三方则应当做得到,我们应坚决避免被冲突双方各自的狂热裹挟、被带入。
中国舆论的最大声音应当是呼吁和平谈判,回归联合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以色列尊重1967年战争爆发之前的巴以边界,实现永久和平。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坚决反对任何针对平民的杀戮,反对无差别、针对对方整个社会的冤冤相报。这样的声音不管起不起作用,我们都应该喊下去。这是道义,也是中国的外交利益之所在。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以色列,哈马斯,中国,舆论,道义,巴勒斯坦,不应,说辞,无差别,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