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嘲笑南阳的时候,究竟在笑什么?
九月三十日中午,抵南阳。我带着孩子到明伦现代城附近一家鱼头泡饭馆吃饭。在门口,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美女正慢声细气在打电话。
“她绝对不是南阳人。”我告诉朋友。
妆容和穿着是其一,这位小姐姐还长着一张很少被现实欺负过的脸。
而南阳本地,即便再漂亮的女子,从颧骨到足骨,从脸到脚踝,都洋溢着忍辱负重的粗糙和坚韧。——我们的皮骨血肉,为了应付生存与繁衍的苦役,早进化到了极致。
大多数南阳人包括我说起话来,容易大声容易快,经常被认为急躁无礼。这确实没冤枉我们,不过细想起来,我们世世代代都得这样交流——田间地头,扯着嗓子大喊才能协作农事。回到家里,长辈会扯着嗓子训斥你,而你不扯着嗓子大喊,别人是听不到你的需要和委屈的。
与生存和繁衍无关的所有动作,都会被这片土地嘲讽和扼杀。南阳人最显著的气质,就是不精致,不从容。而焚琴煮鹤的人群,必定更容易宽纵偷鸡摸狗。
在那家鱼头泡饭馆吃饭时,我刷到了迷笛音乐节的消息,顿时猜出了那位精致小姐姐的来历。接下来几天,各种平台不断推送着音乐节的泥巴和激情。直到最后,这场原本宾主尽欢的盛会,沦为一场群盗哄抢的闹剧,还上了热搜。
用南阳话说,这叫“先排场,后丢人”。问题的关键是,这丢了谁的人?
丢了一千多万南阳人的人吗?貌似并不公平,一千多万南阳人并未委派音乐节营地附近的农民去代自己哄抢。
丢了迷笛音乐节和南阳官方的人吗?可这两方也是受害者,尤其是当地官方更承担着最大的舆情。
丢了附近村庄尤其是哄抢者的人吗?也许吧,可他们哪会在乎这点舆情。他们更怕的是被派出所逮住吃牢饭。
什么南阳人河南人的形象,有“白捡”来的苹果手机和手提电脑值钱吗?
就事论事,这场闹剧恰恰折射出“南阳本地思维”与“迷笛音乐节”赤裸裸的代差。“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这个代差越是血淋淋,就越证明了迷笛音乐节之于南阳的价值。——这块盆地,需要这样的闯入。
就像南阳农民无法理解那些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为啥会齐聚到一堆烂泥巴里又唱又跳。那些年轻人也没法理解,为啥到了2023年,还会有人把他人的财物视作野地里掉落的麦穗,谁“捡”到算谁的?
仅仅嘲讽南阳,无助于缓解这个代差。相反,还会让南阳盆地这口盆,扣得更加严实。前些年,大货车出车祸遭村民哄抢的新闻,全国各地都有,可并不是河南和南阳的专利。
批评可以,嘲讽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外地人也应该想一想,类似南阳迷笛音乐节闭营时松懈的保安措施,放到你老家田野里,你的父老乡亲真的不会“见猎心喜”?
大家都别装啥上等人了,好吧。
另一方面,我很希望看到南阳人——无论官还是民,城市还是乡村,能在生存和繁衍、挣扎和争抢之外,有更多追求和敬畏,能懂一点诗和远方。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南阳,音乐节,的人,舆情,嗓子,泡饭,尤其是,扯着,还会,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