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77岁的北大教授,决定成为“太空导游”

新闻资讯 焦维新,抖音,导游,北大,维新,纸板,老焦,手机,外星人,萝卜 02-16

作为将孩子们引向科学的“太空导游”

他愿意成为那座灯塔

北京大学教授焦维新的网名叫“太空导游”。这不是他的自封,而是学生送给他的昵称。焦维新在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了四十年的书,2010年退休后他又主动拆除知识的藩篱,开始做科普。他做讲座、写书,现在也开始做抖音视频。

“2025年3月土星光环会消失吗?”“宇宙有多少岁?”“什么是开伯带?太阳系还有第二个?”焦维新不再只是北大人的太空导游,在网络世界里,他的账号犹如一艘没有门槛、没有壁垒的宇宙飞船,正搭载更多人前往地球以外的世界。“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向无限发展、让想象成为现实,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以下便是焦维新做科普的故事。

“老焦是一个朋友”

焦维新正式开始做科普,是2011年退休之后的事。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每年为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中小学生做近百场科普讲座。有一回做报告,他看见一个小朋友在座位上乱扭,就问他,你是不是不舒服?小朋友说,没有,我就是想上厕所。焦维新让他赶紧去,他却说我想听老师把课讲完。焦维新感动极了:“孩子们非常小,但求知欲很强,只要讲的方法对头,把高科技知识听进去了,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焦维新看来,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现在我们可能没有直接感受到这种需求,但假如科学家不断指引,我们总有一天会逐步感受到这种需求”。

焦维新的童年和少年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农村度过,父亲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母亲在他初二那年便离世。每天上学,他需要来回走12公里,没饭吃,早上喝点粥,中午就在兜里揣点爆米花,冬天十个手指冻得全是冻疮,夏天刮风下雨,小桥被淹了,就只能撑个小木棍淌过沼泽地。“这种情况,谈理想不现实,但的确磨炼了我意志,我读书非常努力。”农村没有光污染,也就是在那时,焦维新第一次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以外那些懵懂的困惑。“为什么有些星星一动不动,有些跑得那么快,一会儿就没了?”“农村没有钟,春节午夜烧香放炮请老祖宗回家过年,为什么要等三颗星星连成线且平行于地面?”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1965年,焦维新成了村里为数不多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并在1970年毕业留校。焦维新说,那几年思想压抑,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发展几乎是唯一的好消息。1969年底,他被分配到南京一个雷达工厂学习无线电和雷达应用,第二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晚,焦维新听着电台里的乐曲,看着天上移动的亮点,久久不能入睡。“中国航天进入攻坚时代了,以后还是大有发展的。”

“东方红”鼓舞了焦维新,回到北大任教后,他成了地球物理专业诸多基础课程的教材编纂者。1993年,焦维新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他又开设了诸多基础课程,其中有一门便是主要面向文科生的通选课“太空探索”。

孩子们喜爱的“太空导游”

孩子们喜爱的“太空导游”

焦维新说,这种坚持,其实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是从小根植在心的朴素情怀。在50年代的农村,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但从来没读过书的父亲还是坚持让焦维新读书。有件事,他至今记得,父亲被选为了互助组组长,有一天在家休息,天忽然下起了大雨,父亲顾不上自家晾晒的衣服,直跑到公家地里将粮食盖上。“这就是他这个老农民对我的影响,不是知识的熏陶,而是出自本心的朴实与责任感。”

在北大工作半个世纪,将更多精力分配在教书上的焦维新很晚才评上教授职称,但他说不后悔。他说:“科学家是走在人类发展前面的人,只有科学家愿意引领民众向宇宙深处走,人类的想象才能逐渐变成现实,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而作为将孩子们引向科学的“太空导游”,他愿意成为那座灯塔。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太空,导游,纸板,孩子们,北大,成了,科学,知识,视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