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人死之后,会经历什么?

新闻资讯 遗体,殡仪,公司,殡仪馆,家属,逝者,太平间,员工,行业,人们,死者,医院,上海,大家,过程,家庭,酒店,剧照,仪式,亲人,追悼会,骨灰盒,感觉,火化,母亲,人会,纸钱,空间,流程 04-04

在中国,“死亡”是个禁忌话题,人们对殡葬、祭祀既熟悉又陌生。人死了以后,遗体会在哪些地方流动?丧葬的仪式是什么样的?殡葬公司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真的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吗?唐沈琦是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生,长期研究“殡葬”相关课题,还曾经到殡仪公司实习,熟悉整个流程。在唐沈琦的研究里,这是一套掺杂着情感、利益、文化观念的系统。

口述|唐沈琦

记者|吴淑斌

被压缩的丧葬仪式

我目前是复旦大学五年级的博士生,从本科就关注殡葬、死亡相关的议题,整个过程已经持续了近十年。除了读文献,还需要做田野调查,我实地调研的地方比较多,有民营的殡仪公司、医院的太平间、国营的殡仪馆、个体经营的殡葬“一条龙”商店,还访谈了殡葬科研机构、墓地等等一切和死亡、殡葬有关的场所和机构。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我的老家在上海的远郊崇明岛,从小到大,我既参加过老家传统的丧葬仪式,也参加过上海市区现代化、快节奏的丧葬流程,两者的反差非常大,也引发了我后来的研究兴趣。

《白兔糖》剧照

《白兔糖》剧照

我觉得,家属希望通过花钱,尽可能地保持逝者的尊严,这是殡葬行业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遗体”很特殊,它还保留着人的模样,生者会把对逝者的感情、依恋投射在遗体上,而且家属们觉得这是“一次性支出”,花钱时不太会斤斤计较,殡仪行业才能实现“暴利”。

我实习时,殡葬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说,刚入职时,他曾经有过雄心壮志想改变这个行业的形象:当提起殡葬行业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吃死人饭”,也不是“利用信息差、道德绑架让家属付很多钱”,而是发自内心地对逝者、对死亡的尊重。这其实涉及到人的死亡教育,我们如何坦然地面对死亡,如何能跨越血缘的隔阂,对陌生人的死亡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怜悯、同情。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观念,所以殡葬行业在道德上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它是刚需,但又是一门掺杂着利益、情感和规范的生意。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遗体,殡仪,逝者,太平间,家属,殡仪馆,丧葬,公司,殡葬,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