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的年轻人: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新黄河记者:薛冬
葬礼并不一定是奢华、铺张的,“如果拿逝者珍爱的事物,与他做一场温情告别,相信生者也不会觉得遗憾。”在主持了百余场告别仪式后,在一次次与逝者家属的接触中,25岁的礼仪师李玉祺找到了职业的闪光点,“没有什么比一句真心的谢谢更让人踏实了”,那是她最有获得感的时刻。
学习殡葬前,李玉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也并未过多思考生命的意义。从业过程中,她从中汲取了“继续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
作为一个和“死亡”挂钩的行业,很多人一度对“殡葬”讳莫如深,言语里尽是“偏见”。但年轻人的涌入正逐渐改变传统:他们不仅带动了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也希望能消解外界对殡葬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看来,“人要全心全意地接受自己完整的人生,而完整的人生就包括死亡。”
00后的刘鹏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殡葬服务学》将殡葬服务业定性为“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其特殊性在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的,唯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死者(往生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但由于殡葬服务归根结底是满足生者的心理需求,因而殡葬服务更重要的对象仍然是生者。”
从业三年,看到自己接待、策划、主持的一场场告别仪式顺利完成,李玉祺对行业终于有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体验的感受,“殡葬行业”也在她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她终于理解了课堂上老师强调的“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
李玉祺觉得,很多传统家庭里,很多人表达爱的方法是含蓄的,但只有当亲人真正离世以后,他们才发现很多留恋的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她特别想说的是请大家务必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把想表达的话,及时说出来。”
从业以后,杨皓博多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都要跟妈妈通话,他说自己是“妈宝男”,但这通电话让他心里踏实。
“并不是说因为见多了生死,我们就不拿生死当回事了。”李玉祺补充说,完整的解释应该是因为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是电影《入殓师》的一句经典,也是从事殡葬的年轻人的内心表达,正如电影《飞屋环游记》里向外界传达的理念一样: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清明节期间,这三位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将迎来短暂的忙碌期。逝者的离去,对每个家人来说都可能是眼前漆黑,而这些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们,想要把这一片漆黑点亮,逝者化作天上的“星星”,而他们就是那个“种星星的人”。
编辑:曹梦佳 摄影:冯松豪 摄像: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校对:冬平 杨荷放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殡葬,李玉,行业,逝者,专业,都是,告别仪式,的人,很多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