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去库存,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5月17日,多个部委出台房地产重磅政策,包括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对政治局会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要求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新一轮房地产去库存的开启。
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棚改补偿模式由实物货币安置并重转向货币安置优先,棚改由1.0进入2.0,标志着上一轮去库存正式开启。此项意见发布后,去化较为明显,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四年逐年减少。
4月27日拍摄的南京金融城二期(东区)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庞溟:单纯使用下调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货币政策方式,并不能完全地、有效地、根本地解决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结构性、趋势性问题的叠加。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在持续寻底调整。相应地,房地产调控应避免过度简化的、直线式的“过冷时刺激、过热时限制”的政策思路,转而更为深入理解供求关系变化,更为重视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增量和存量问题,做好系统性谋划、供需平衡。
在需求端,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发力优化调整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更好地满足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各地特别是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原有的限购、限售、限贷和限价等限制性措施有望逐步放松,可能的方向包括:分区、定向甚至全面松绑限购政策,调整限价政策,调整交易税费征免年限等财税政策等。
在供给端,预计将继续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优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对专注主业、守法合规、资质良好、经营稳健、具备发展潜力和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予以支持,使其改善流动性状况、增加资金融通渠道、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将“资产激活”与“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协助有市场、有前景、有竞争力、有暂时困难的优质房企提升增强信用、防范化解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外溢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带动房地产行业的现金流状况、投资活动、并购重组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更好地平稳、有序加快房地产企业风险市场化出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预计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可考虑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金融机构定向提供低息贷款和再贷款、创设专项基金、利用计提的集中供应住宅用地土地溢价资金给予平台公司收购资金支持、先租后售获取共有产权住房出售的售房款等多种融资形式,通过回购未售新房、促进存量二手房去库存、盘活改造非住宅物业、收购土地项目、配建配售保障性住房等方式,以去库存为重点,补充保障性住房房源,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良性循环。这既可以盘活存量、去化库存,又能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赵伟:以2008年、2015年两轮稳地产时期为鉴,居民购房政策支持中,首付比、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后续稳地产政策重点跟踪财税端。购房税费减免方面,本轮稳地产针对住房换购者推出满足一定条件予以个人所得税退税优惠,而对于购房税费优惠、个税住房贷款专项抵扣等政策尚未有较大调整,可能成为后续稳地产储备政策。
房地产去库存方面,地方国企助力去库存若要见效,“准财政”和央行再贷款等支持力度或仍需加大。若要将全国广义库销比降至18个月,在不考虑销售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广义住宅库存需减少近6亿平方米,按照2024年一季度全国新房出售均价估算,所需资金或超5万亿元,PSL等“准财政”、央行再贷款等支持力度或仍需加大。
出于防止新增隐债,地方政府组织地方国有企业收储项目或需中央财政贴息或折价收购才可维持保障房项目自平衡。截至2024年3月,我国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租金回报率均处于3.5%以下。要实现防止新增隐债、项目自平衡,或需中央财政对收储项目贷款贴息,或各地因地制宜根据租金不同收益率水平折价收购当地住宅库存。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库存,住房,政策,需求,收储,政府,商品房,房地产,房地产市场,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