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只东北虎死亡背后:商业性无序繁育的沉疴与生存之困
在三年前东北虎入园时,安徽阜阳市民小南曾到当地野生动物园游玩并拍下几段视频。那时,他觉得视频里的东北虎状态“还行”。他发来的视频中,有六七只东北虎在室外场地活动,状态尚可。
2024年5月,他在短视频上刷到了这家动物园多只老虎死亡、生存状况恶劣的视频,觉得很不可思议。他回忆起开园时,动物园一张门票卖到近百元,来游玩的游客非常多,没想到会出这种事。
据媒体此前报道,涉事的安徽七彩野生动物乐园有限公司从阜阳腾飞驯化展演有限责任公司租赁25只东北虎,运送至阜阳野生动物园展出。2019年4月至今,阜阳野生动物园5年间共计20只东北虎死亡。
自称有虎骨、虎骨手串渠道的卖家发来的商品图。
死去的虎一般应该怎么处置?国内一家虎园创办者称,每头虎出生后需要在脖子中植入芯片,等同于台账,死亡后需要向省林业部门报备,并且做无害化处理和销户。至于处理方式,朱豫刚称,死亡报告需要饲养员、管理员签字,写明虎是病死还是打架死的、见证人、照片等,还要保证虎尸不流出,处理方式需要有视频佐证,最后上报,如果未经批准流出,要承担法律责任。而虎的运输也需要行政许可,如果没有证,运输老虎属于非法运输,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虎的利用,曾存在争论。传统文化认为,老虎一身是宝,其高额利润导致的疯狂贸易,加剧了东北虎减少,直至濒危。
1993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从那时起至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再不允许任何企业和个人生产、出售与虎有关的产品。
不过,仍有企业或者个人未遵守法规。例如,2005年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出现虎肉、虎骨酒交易;央视经济频道2013年8月曾报道全国最大的老虎繁育基地桂林雄森熊虎山庄私售虎骨酒。南方周末2015年报道,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冷库中躺着超过两百具成年虎尸,这是虎园成立14年来生老病死之虎的总和。当时的总经理称,冷库里装着的其实是价值过亿的财富。他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死虎能光明正大地“走”出冷库大门,不惜每年花费上百万元的维护费,只为虎贸易开禁的那一天。
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解禁犀牛角、虎骨入药限制的消息引发反对声音。两个月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暂缓出台通知配套实施细则,继续严格禁止犀牛和虎及其制品贸易,严禁犀牛角和虎骨入药。
同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即日起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严厉打击犀牛和虎及其制品非法贸易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犀牛和虎及其制品,非法加工、经营、利用犀牛角、虎骨、虎皮等制品的犯罪活动。
老虎商业性繁育弊病
或为经济效益或为保护,人工繁殖始终是养虎方避不开的一环。
2011年、2015年,东北虎林园两度尝试东北虎野外繁殖取得成功,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一例人工饲养下的东北虎成功放生的先例。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的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副主任刘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避免近亲繁殖,保证种群的遗传质量尤为关键,而不是数量越多越好。”
但在民间的老虎商业性驯化繁育公司,为了从租赁、展演中获取更多收益,近亲繁殖问题尤为突出。
在解释阜阳野生动物园虎群死因时,当地林业局曾提到“近亲繁殖,基因不好”是原因之一。这也是很多东北虎种群面临的困境之一。
早在2004年,耶鲁大学Michael Russello等人在《保护遗传学》(Conservation Genetics)发表论文便指出:“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但是他不知道国内某虎园的800只东北虎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放归野外将为东北虎注入新鲜的基因。
2007年《自然》杂志社论指出,繁殖与物种保护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情,如果希望在保护东北虎或者其他任何一个珍稀物种上取得更大进展,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自然栖息地的保护上,辅以合理严密的动物健康监测,而不是仅仅快速增加人工圈养的个体数量。
2020年东北林业大学一篇博士生论文《基于 DNA 分析的东北虎扩散状况、近交以及肠道菌群的研究》指出,因近亲繁殖已经对宿主寄生虫感染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数量少且孤立的东北虎种群在中国不能快速改善,后果会恶化甚至影响到种群的可持续增长。为了降低中国东北虎灭绝的风险,有必要增加有效种群的数量,以保护和积累遗传变异,从而使种群具有长期的适应潜力。
“目前绝大多数老虎繁育并非出于保护,而是为了商业利用,而且这类商业利用往往无法满足老虎的生理、心理、行为需求等。”长期关注展演动物生存状况的公益人士胡春梅指出,商业性繁育方面,已经出现过度繁育的状况,无序繁育导致的近亲繁育问题加剧,以致幼虎出现高死亡率。比如,曾有业内人士透露,在老虎备案中,有的公司一般在幼虎出生半年后才会向辖区林草部门进行备案,因为近亲繁殖,幼虎在半年内死亡的状况很常见。还有一部分,甚至根本不去报备,这就给非法贸易留下了空子。
胡春梅建议,应该对国内老虎包括东北虎的保护性繁育进行整体评估,在目前野化放归还不成熟的阶段,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科学繁育,停止商业性繁育。
2016年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应当有利于物种保护及其科学研究,不得违法猎捕野生动物,破坏野外种群资源,并根据野生动物习性确保其具有必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息繁衍、卫生健康条件,具备与其繁育目的、种类、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技术,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防疫要求,不得虐待野生动物。”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告诉澎湃新闻,这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首次纳入动物福利保障的相关内容,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部法律没有明确何为虐待、谁来负责鉴定、应该依据哪些标准,特别是在罚责部分没有明确违反相关规定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希望下次法律修订能够增加处罚措施,并补充保障动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从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放归野化的角度,孙全辉认为,野生动物进化的方向是更好的适应野外环境。换句话说,只有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的各种需求才能被满足。
但是,很多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如老虎、大象、狮子等却不能直接放归野外,因为它们是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出生和长大,它们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把罚没、救治康复和部分人工饲养或圈养的濒危野生动物放归野外,在保护生物学上叫“重引入”。
孙全辉说,“重引入”不是简单地把动物放到野外,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要根据动物的生物习性专门设计相应的野化训练项目,目的是帮助放归的动物适应野生环境,掌握生存技能,能够独立生存并参与种群繁衍,扩大野生种群数量。
然而,“重引入”是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鱼类、爬行类和鸟类相对容易,哺乳动物则比较困难,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另一方面,“重引入”只是濒危物种保护的一种手段,耗时耗力且代价高昂,往往用于拯救那些野外种群已经灭绝的濒危物种。对于野外种群尚存的濒危野生动物,减少盗猎、加强栖息地保护往往是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国内,有些饲养和繁育野生动物的商业机构可能会打着保护野生动物的旗号,甚至声称自己在开展野化训练。但实际上,这些场所往往是出于商业目的,为了经营和利用繁育的野生动物。”他说。
(小南、宋平、赵琳、张明、李连均为化名。)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动物,东北虎,老虎,动物园,野生动物,阜阳,虎骨,马戏团,种群,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