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这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优胜者,正在被成功学反噬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新自由主义的学习理念强调个人的学习能力。你要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被就业市场淘汰;你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够,适应不够。
这把就业困难、贫富差距等经济的、政治的结构问题,转嫁到了个人身上,将个人深陷于压力中。
从拔尖的陷阱到掌控的反噬
2024.06.15 上海
大家好,我叫刘云杉,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从2016年开始,每个毕业季,我们团队都会邀请30至50个北大本科毕业生,一起回顾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通过个体的成长故事,探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精神「病症」。
在今天,我们对“精英的傲慢”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有许多检讨,与其用这些词来批评年轻人,不如去看看背后造就这一特质的制度逻辑。
与此同时,教育的「成功学」或者被热情地传销,或者被激烈地批判,但我更愿意看看这些成功学是如何在教育场域里被制造出来,又如何侵蚀、改写、异化着教育的实践。
抢跑的代价
我们都愿意相信天赋异禀者存在,也乐意塑造神童。第一位出场的同学「杨抢跑」,就被视作神童。
三岁的时候,杨抢跑的妈妈就给她买了第一本字典,教会她怎么查字典。三岁半的时候,她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误打误撞做对了奥数题。小学前她就可以轻松地读报纸,读没有插图的《格林童话》,背乘法口诀,掌握了勾股定律。
小学二年级开始系统学奥数,三年级学习初中英语,五年级学习初中数学,六年级学习初二的物理。小升初的暑假背完了中考必背的古诗词。
她尝到了抢跑的甜头,因为抢跑让她能获得很强的正反馈。在班级里,别人学新知识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复习。因为成绩好,她深得老师的信任,获得各种荣誉,甚至有批改同学作业的特权。
但是,领先的优势是因为超常的学习能力,还是因为超前的学习节奏?
抢跑有甜头,也有代价。初中毕业,杨抢跑到了一个很好的高中的重点班。她发现自己之前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学习。她总是忙碌于新一轮的超前学习,习惯于依赖培训机构的解题套路,既没有深入地理解知识原理,也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这让她在知识领悟力和独立思考上长期停滞不前。
到了高中,“抢一步、赢一路”也不再是她个人的制胜秘诀。实验班里多数同学都按下了超前学习的快进键。老师将学生已经学过一遍默认为基础水平,直接在课堂进行拔高与拓展。校外培训成了“生存”的必需——不提前学,很难一次就跟上常规的学校课程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猎手,他们的眼睛被训练得既灵敏又目盲,他永远把目光盯着目标,这个闪亮的目标之后的那些东西都视而不见。而更大的世界,他看不到。他辗转于得失之间,奔波于动荡和风险之间,直到他猎手生涯的一个终结,或者自己成为一个猎物。
他在一个孤零零的自我头脑里面构建了一个高度形式化而且体系化的GPS定位系统,砍断了一切联系。这个定位系统把他拉向远方,把他和身边具体的他人、近处的人和世界完全割裂。
那么他到底是离世界更近,还是离世界更远?
他所心仪的这个世界正在到来或者已经到来。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的更新、资本的流动,一切坚固的东西好像也都在烟消云散。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高效的有质量的教育如同一个悬浮的管道,它的每个接口都在过滤,筛除更多,留下更少。
悬浮的管道又如同一个纵横驰骋的高速公路网络,构成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妄的世界图景。
*正文根据现场演讲、试讲与演讲者论文整理而成。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的是,学生,能力,知识,自己的,是一个,目标,老师,都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