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永远难买?12306的发展是一部“斗智斗勇”的进化史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符洁文 高速动车组运维工程师
国庆假期,你在12306上抢到票了吗?
虽然每到节假日“高铁票好难买啊”“为什么开票就抢了还是候补呀”等吐槽不绝于耳,但从2011年6月12日上线起,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平台至今已不知不觉走过了13载春秋,也成为了大部分旅客乘坐高铁出行的首选购票平台。
回顾12306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抢票软件斗智斗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史诗”。
2013年2月14日,家长带着孩子在安徽省淮北火车站候车返程。IC Photo
然而,对于12306平台的需求依然在急速增长,原有的改良很快到达极限。2013年十一黄金周,12306互联网售票量达到了460万,再次接近系统处理的上限,且由于3G网络的限制(4G网元年但未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导致高峰期外网入口带宽紧张,已不能满足互联网售票量进一步提升的需要。此外,作为铁路售票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售票系统单中心运行模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
为此,自2013年底起启动了12306网站的第2轮架构优化:
将用户登录及常用联系人查询等业务迁移至内存数据库中,提高了相关业务的处理性能和可靠性。
构建了铁科院第2生产中心,与既有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第1生产中心间实现“双活”,提升网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将订单/电子客票集群的处理能力提高1倍。订单/电子客票集群扩充至10组节点、100个库、100张表。
在公有云上部署车票查询服务,通过策略配置可随时将车票查询流量分流至公用云,以缓解在售票高峰期网站的处理资源和带宽压力。
上线前的压力测试验证了系统可以满足1000万张/天的设计售票能力,在2015年春运高峰时段,实际售票速度超过了1000张/秒(约合360万张/时)。公有云在2015年春运期间最高分流了75%的查询请求,网站对外车票查询服务能力增加了3倍。12306网站在2015年春运高峰日处理了超过180亿次车票查询服务,平均响应速度超过30万次/秒。
随着12306对于春运“极限压力”的承载能力超级加倍,一度让设计和运营团队头疼不已的“抢票外挂”已然成为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2306团队虽然一再抗议购票使用抢票软件,但是网络上依靠自动频繁刷新车票信息、进行自动填报抢票的小软件依旧层出不穷。这类软件通过快速刷新票务信息,提高抢票成功率,旨在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抢到车票。虽然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同时严重干扰了手动购票的大众,影响了购票的公平性;且为了提高成功率,用户往往需要提前在系统输入乘车人的个人信息,在“抢票”的焦虑中,亲手将个人信息泄露了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12306团队也必须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除了持续优化系统的高峰处理能力外,还引入了实名制、复杂验证码、手机验证码等功能,但依旧无法遏制抢票软件的猖獗,导致在春运、十一黄金周期间依旧出现网络不畅的购票现象。
直到2019年春运期间,12306试点候补购票服务功能。这一功能是将手动操作的用户订单与抢票软件的用户订单放到同一个“奖池”里,大家进行公平竞争,系统随机挑选“中奖者”完成接下去的购票流程,这样一来,即使刷屏再快的抢票软件也再无优势可言,这才使得抢票软件的风头被逐渐遏制。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候补票模式是12306针对抢票软件的一记重拳,但在利益的驱动下,抢票软件必定会继续针对这一模式再次进行不公平的竞争,例如提高抢票软件订单在候补票奖池中的“中奖概率”等。相信我们12306团队能够克服困难,维护好全球访问量最大、交易量最大的票务系统,双方的“斗智斗勇”依然伴随着中国不断发展的铁路网络和居民出行的需求不断进化着。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系统,车票,用户,软件,业务,订单,网站,春运,能力,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