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学者陷“剽窃”媒体争议,这其实是一个吃相问题

新闻资讯 文章,专家,观点,孙萍,思想,记者,著作权法,人物,新闻,灵魂,系统,媒体,时间,声明,故事,细节,法律,中国社科院,骑手,作者,名字,规范,杂志,论文,基本,原创,争议,小时,研 11-05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但“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基于孙萍的田野研究”这种说法,其实就很难判断。

首先,引用的比一般专家采访多,细节和故事5处,论点11处,共约1586字。在我印象中,孙萍是文章的主导性专家。虽然全文两万多字,10%不到,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专家的观点对文章的重要性,其实是很难定义的。

其次,我前面也举过例子了,专家对文章的影响,与采访的时间点,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可以说孙萍是“蹭流量”,但毕竟记者也访谈了1小时,智力劳动的价值,很难用时间去定义。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如果那位记者推翻重写了,我聊这一小时的贡献,该怎么算呢?

一个相似的例子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基本是研究生写的,但导师也会署名,有些还会在前面,是第一作者。当然,我不是说记者和专家就是这种关系。我只是说,在智力劳动中,参与者的贡献很难定义,可能存在这种关系。有时候这种关系是说不清楚的,就像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辈子的恩怨。

总之,孙萍或许存在蹭流量的行为,但这篇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被采访的专家,研究又被大篇幅引用的人,想蹭个流量,似乎也没那么不道德。

我的看法是,蹭是可以蹭的,不要过火就好。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专家,文章,观点,采访,骑手,记者,创意,外卖,人物,著作权法